宠物能代替孩子?
单身人士、丁克家庭养只狗,真能填补没有孩子的空白吗?宠物与主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不止一层。
“我们家每天第一个起床的都是‘宝儿’,然后它就不让别人睡了。不是舔我们的脸,就是直接叼着被子往床底下拽……”每当提到宝贝儿子——一只两岁半的美国可卡——张欣夫妻这对“狗爸”、“狗妈”就总是滔滔不绝,讲个没完。
“宝儿”就是张欣夫妻的“孩子”。他们俩每天给“宝儿”穿衣做饭,一起散步,一起玩,逢年过节还为它准备礼物。特别是到了晚上,一家三口洗完澡后就睡在同一张床上。这在没养过宠物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张欣却说:“没有孩子的生活难免有点无聊。以前,我们互相把对方当孩子养,现在有了‘宝儿’,就疼它好了。”
养孩子,还是养条狗?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如今不管是基于小范围的日常经验,还是大规模的调查数据,有能力有勇气的年轻母亲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以至于,当我们遇到一个25岁以下带小孩的城市女性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在心生佩服之余,报以同情与惋惜。毕竟,对于大多数中国职业女性来说,养育孩子的时间,同时也是她们职场中最黄金的时间。
刚刚过了31岁生日的付新丽,在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工作。她说:“‘养孩子’还是‘养事业’,只能选一个。即使你能力再超群,业务再出众,离开岗位半年,谁还会记得你?每年成百上千的新扎师妹,稍不留神就是你的职业终结者。”而对于她的同事,同样迟迟没要孩子的姜梅来说,养育孩子的花销更让她下不了决心。“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实在太高。看报纸上说,养一个孩子基本上要将近50万!”
于是,她们一同选择了养只猫来寄托情感。毕竟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养猫都要比养孩子轻松。每当听见身边的妈妈们为了孩子的问题而大伤脑筋时,她们就会感慨:“还是养只猫好啊!生孩子除了要照顾他/她的生活,将来还有教育、就业、成家几道关口。而养只猫最多一天给它弄几顿饭,陪它玩一玩就可以了。不必发愁找不到到保姆,也不用担心孩子跟保姆学一口的苏北口音!”
宠物,母爱的最佳替代
对于没有孩子的家庭和个人来说,可爱的宠物的确是小孩的最佳替代。不是吗?它们那么弱小,那么依赖主人,就像是不会说话的小孩,需我们付出爱与关怀。已有的众多研究都表明:在离婚、单身、鳏寡以及没有小孩的夫妇中,对宠物的依恋程度都十分严重,特别是那些外貌接近婴儿,具有圆圆的脑袋和小巧的脸的小猫、小狗。
比如28岁的Tina一家和他们的两只小猫。“我和我的丈夫都很喜欢孩子,但是由于住房等各种实际问题,要小孩的愿望一直迟迟未能实现。为此,我们收养了‘帅哥’和‘靓妹’。当时它们只有一个半月大,我们尽情地溺爱它。从这点上说,它们就相当于两个小孩。”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夏翠翠解释:“繁衍是生命延续的终极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成熟,繁衍的本能会激发人们寻找释放母爱的出口。抚育另一个生命成为一种独立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我们与父母或伴侣的关系中并不能得到满足,但在小小的宠物身上却恰好可以实现。”
心理学专家朱建军也认为:“从心理意义上讲,宠物就是一个‘更好养的孩子’,与小孩子有很多相同之处。首先,宠物几乎没有高级思维活动,和小孩子一样单纯地依靠感觉生活,很容易让人感到放松;更重要的是,它们和小孩子一样,绝对地依恋一起生活的抚养人,让人感到完全的被依赖、被信任。”
孩子到来之前的一次演练
宠物经常能够唤醒和它一起生活的人的各种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甚至会激起人们生育孩子的愿望。
目前,张欣正惊叹于“宝儿”给她带来的巨大变化:“我曾经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所以一直坚持不要小孩。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总让我们感到对自己的将来都难以把握,又凭什么敢为一个完全依赖我们的孩子负责到底。但是,收养了‘宝儿’以后,我逐渐明白——原来对于我们深爱的那个生命,独立和自由根本不是什么障碍,也用不着等到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些年,我们很久没去看过电影,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也着急回家。现在,我逐渐相信自己具有爱一个生命的能力。甚至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该要个小孩儿了?”
夏翠翠分析:“如今正直婚育年龄的年轻人,刚好是我国独生子女的第一代。社会大众常常批评这一代人过度自我中心、责任感缺失,却忽视了另一个问题——实际上他们对于自己是否能够‘为另一个生命负责’,十分缺乏信心。而饲养宠物恰恰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琐碎的关爱付出中重新确立这种信心。”
法国动物心理学协会成员,兽医拉伦特·科恩(Larent Kern)也同意,饲养小动物可以帮助人们在孩子到来之前进行一次演练。他说:“在小孩出生之前,那些没有养育经验的年轻夫妇,可以以饲养宠物的方式接受最初的教育;而当孩子出生,宠物就成为孩子的玩伴,帮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和想象力。”
与其说代替,不如说补偿
很多千辛万苦为人父母的人,免不了都会质疑“宠物替代孩子”这句话。毕竟,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怎么能用猫狗就“代替”了呢?根据法国一项长达12年的研究,把宠物当作孩子的替代品,只属于一些情况十分特殊的人群,比如不能生育的夫妇或同性恋夫妇。
朱建军说:“宠物和孩子当然不一样,但是对于那些选择不要小孩儿的人们来说,宠物的确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情感寄托对象。
养宠物和养孩子,没有谁好谁坏的问题。宠物不会说话,不能真的像孩子那样交流,但是它们永远也不会像已长大的孩子,急迫地离开我们的怀抱。”
实际上,在宠物与孩子之间,与其说“代替”,不如说是一种“补偿”。现实中没有人会真的思考“要孩子还是要宠物”这个单选题。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有些人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养孩子,所以才去在宠物身上寻找寄托。比如37岁的闻静,她在6岁的时候经历了母亲的意外离世,成年后决定终身不要小孩。在她看来:“我真的没有把握可以永远不会出意外,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也可能经历那一种痛苦。”
对已经是10岁孩子的妈妈,42岁的王丽颖来说,她已经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视宠物为孩子。她说:“当初,我在孩子半岁大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把孩子送到奶奶家。今天,因为移民的原因,我又不得不把同样半岁大的两只猫咪送给别人。我发现,这两种痛,是一样的。”
照顾记忆中的自己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宠物可以帮助没有孩子的人们,体验养育一个生命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和滋养。比如,就像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看见自己当年的影子一样,宠物也可以帮助我们修复成长道路中遗留的创伤。
张欣曾回忆:“两年前,我在路边遇到‘宝儿’的那个晚上,看着它湿漉漉的眼睛,我能感受到它的委屈与伤心,所以就把它带回了家。其实在我小时候,我的爸妈就经常把我寄养在同一个大院的邻居家里。我也经常在晚上的路边等着他们带我回家。感谢‘宝儿’,在照顾它的日子里,我理解了父母的无奈,因为我自己也做的不够好——每个人都应该被宽容。”
夏翠翠认为:“宠物的体型特征和依赖性,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童年时候自己的很多‘未满足的期待’,特别是一些孤独、受欺负、需要关爱的记忆。因此,我们在对宠物付出关爱的同时,也补偿了那个曾经渴望被爱、被关怀的‘我’。”
“丁克”之后是“丁宠”
全国妇联对外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丁克家庭”已经突破60万,40%以上的育龄已婚女性不愿意生育子女;在近几年的离婚人群中,因为妻子拒绝生育而导致家庭破裂的比例急剧上升,成为继“第三者“后又一大离婚主因。
而另一个引起关注的社会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选择饲养宠物,替代孩子作为夫妻之间感情联结的纽带,即“丁宠”家庭。
在这些家庭中,宠物成为家庭的重要成员,“狗妈”、“猫爸”们不惜在宠物“孩子”身上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据有关数据统计,北京人每年要为宠物花费4亿元,上海人每年在宠物身上的开支高达6亿元。而在选择“丁宠”生活方式的人中,因“养孩子成本高、不如养宠物省心”一项所占比例最大,高达41%。
《傻狗温迪克》
女孩在超市里认领了闯下大祸的傻狗温迪克。这只狗既不漂亮也不勇敢,灵性不高又害怕寂寞,但它却帮助女孩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如果你有一些生活经历,就更能体会这本慢热小书的味道——原来,一只狗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宠物教会我们什么是简单和快乐。